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竹黄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在医学、农业、食品等方面应用广泛且前景可观。为深入挖掘竹黄中有药理活性的有效化学成分,了解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了竹黄子座不同发育时期的代谢物,找出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从竹黄子座中共检测出612种代谢物,前期和中期特有27种代谢物。黄酮类、奎宁酸、香豆素等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首次在竹黄中被检测到。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是脂质、氨基酸、核苷酸、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等物质,其中黄酮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占主要地位。通过对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获得6条具有显著意义的代谢途径。黄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除竹红菌素外与竹黄药效有重要联系的化合物。本研究为竹黄药用机理及有效成分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竹黄有效成分的代谢途径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竹黄菌固态发酵竹红菌素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竹黄菌固体发酵培养生成竹红菌素过程中培养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竹黄菌生长及竹红菌素生成适宜的温度、pH分别为26℃、5.5—6。最佳的培养基物料厚度为5cm左右。固态发酵过程中最适的水份含量为50%。玉米粉是一种适宜的培养基基本组成。在以上发酵条件下竹红菌素产量为4mg/kg。  相似文献   
4.
竹黄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赵丹  梁宗琦 《菌物研究》2005,3(1):53-57
竹黄因其主要活性成分竹红菌素在医药、食品及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而日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竹黄的生物学性状、无性型的分离、及固体和液体培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人工培养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菌物药竹黄与植物药天竺黄的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别竹黄与天竺黄对菌物药竹黄与植物药天竺黄进行了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方法研究。2味药在性状上差异较大;在显微鉴定中,观察了竹黄的显微结构及粉末特征,天竺黄粉末为不规则透明片状物;微量升华试验竹黄粉末随温度升高得到不同形态的结晶,而天竺黄粉末无升华物;竹黄遇KOH变为翠绿色,天竺黄则不变色;用酚酞及甲酚红试剂分别对不同来源的天竺黄进行显色反应,均显2种不同颜色。  相似文献   
6.
竹黄菌发酵天然色素及其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竹黄菌发酵天然色素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培养基的碳源、氮源、温度和装液量分别为:木糖、硝酸钠、28℃和60mL/250mL。通过利用化学试剂显色反应、紫外光谱(UV)和液质连用(LCMS)等手段初步确定该天然色素为蒽醌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以紫外(UV)与亚硝基胍诱变的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菌株NU12和UV4为出发菌株,60℃处理5 min、紫外(距离30 cm,30 W)照射90s进行双亲原生质体灭活,通过30%聚乙二醇PEG6000介导原生质体融合20 min.结合平板初筛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分析进行复筛,通过3轮重组融合操作,筛选出6株高产竹红菌甲素的融合株.其中融合菌株FIII - 21的竹红菌甲素产量达到80.4 mg/L,比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58.9%~167.1%,且遗传稳定,具有较高的医药及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高原地区的竹叶病理组织上分离到1株可产生红棕色素的丝状真菌ZL07-8。通过对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喙等的形态学研究及对ITS和5.8S rRNA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发现此菌为链格孢属小孢子种群成员。然而该菌具有区别于已知种的特征,如分生孢子梗常单生,少数成簇,无分枝;分生孢子大多单生,较少链生,孢身较大;寄主为华西箭竹,故立为竹链格孢新种。干制培养物ZL07-8D保藏于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竹黄菌与竹红菌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合常规色谱方法,分离鉴定了两种真菌的6个相同成分,分别为3个主要成分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和竹红菌丙素(3),以及3,6,8-三羟基-1-甲基口山酮(7)、3,8-二羟基-6-甲氧基-1-甲基口山酮(8)和过氧麦角甾醇(9)。另外,从竹黄菌中还分离得到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5)、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10)和麦角甾-7,22E-二烯-2β,3α,9α-三醇(11),并首次从竹红菌中分离得到竹红菌丁素(4)、灰黄霉素(6)、化合物7和8。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5对三株肿瘤细胞NCI-H1975、HepG2和MCF-7有很强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有较强细胞毒活性,而化合物6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
居竹伪角蚜及其3种主要天敌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危害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的居竹伪角蚜Pseudoregma bambusicola及其3种主要天敌的卒间分布进行调查,聚集度指标表明竹蚜在竹林问为聚集分布,其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较为稳定.天敌蚜厌蝶Taraka hama-da、赤星瓢虫Lemnia sauciaia和食蚜虻Asilichae.sp.在竹林中主要符合负二项式分布和P-E核心分布,为小均匀的聚集分布,存在由点片向四周扩散的现象,频次分析和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瓢虫的聚集程度不及另外2种天敌的明显.对竹蚜和天敌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仪食蚜虻的分布与竹蚜之间表现为负相关(r=-0.6341),食蚜虻的活动受蚜群分布的影响最大,而其余2种天敌的取食范围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